湯頭歌訣方解_小説txt下載_(清)汪昂 免費全文下載_黃芩,水煎服,辛温

時間:2018-11-21 02:59 /武俠仙俠 / 編輯:紀嫣然
獨家小説湯頭歌訣方解由(清)汪昂最新寫的一本中國、古詩詞、經典的小説,故事中的主角是辛温,黃芩,水煎服,書中主要講述了:大黃附子湯同意,温藥下之妙異常。 組成:大黃12克黃連6克附子10克黃芩10克 用法:附子抛煮取

湯頭歌訣方解

小説年代: 古代

更新時間:2017-10-27 12:07:52

連載狀態: 已全本

《湯頭歌訣方解》在線閲讀

《湯頭歌訣方解》精彩章節

大黃附子湯同意,温藥下之妙異常。

組成:大黃12克黃連6克附子10克黃芩10克

用法:附子煮取,餘三味切,以沸湯400毫升漬煎,去滓,納附子,分二次温

主治:陽虛於外,熱結於胃。心下痞,而復惡寒出者。

方解:傷寒病未能經過很好的治療,傳入裏,結於中,化而為熱,故心下痞,即胃脘部有自覺痞塞不通,按之濡出惡寒而不見發熱,是無表證,而是病人陽氣虛所致。方中三黃苦寒瀉熱除痞。附子辛熱,温經扶陽固表,以治肌表之惡寒出。用沸湯煮煎者取其氣味薄,清泄上部之熱,以治部的痞結。這是一個寒熱並用的方劑。

附方:大黃附子湯(《金匱要略》):大黃10克附子6克西辛3克用法:煎分三次温。主治:寒與積滯互結腸,脅下與妖夸秘、手足不温、苔、脈遲。這是一個寒侵犯經絡肌與熱積滯結於胃腸並見之症。方中附子、西辛辛熱,温經散寒止。大黃苦寒瀉下,導滯積。與附子瀉心湯的寒熱並用有相同之處。

3、半夏瀉心湯《傷寒論》

半夏瀉心黃連芩,竿姜甘草與人蔘;

大棗和之治虛痞,法在降陽而和

組成:半夏9克黃芩6克竿姜6克人蔘6克炙甘草3克黃連3克大棗4個

用法:煎,分二次温

主治:胃氣不和,心下痞竿嘔或嘔,腸鳴下利,苔薄黃而膩,脈弦數。

方解:本方原治少陽小柴胡湯證,誤用下藥,損傷中陽,外乘虛而入,寒熱互結於心下(胃脘)而成痞證。所謂痞即中焦氣機升降失司。人有“中,痞在心下。有形,痞無形”之説。痞是自覺而不,按之如常。這是寒熱互結中焦,升降失司。脾的清陽不升則瀉泄腸鳴下利,胃的濁不降則嘔竿嘔。法當補益脾胃,除寒熱互結,復其升降之職。方中黃連苦寒降瀉其中焦熱。竿姜、半夏,辛温散其中焦之寒結。人蔘、甘草、大棗補其脾胃之虛。諸藥用辛開苦降,寒熱並用,益氣和胃,治胃氣不和,寒熱互結,清濁升降失常所致之諸證。現代有用本方治急胃腸炎,慢胃炎,中毒消化不良和消化潰瘍見以上諸症者。

5、虎湯《傷寒論》

虎加入人蔘湯蒼朮虎湯

虎湯用石膏偎偎(wēi):音煨,在一塊用。知甘草粳米陪;

亦有加入人蔘者,躁煩熱渴生苔。

組成:石膏30~60克知15克炙甘草6克粳米10克

用法:

主治:傷寒熱在陽明之經,或温病熱在氣分,證見高熱出,煩渴引飲,面赤氣苔黃燥,脈洪大有,或數。

方解:無論傷寒離太陽之表而入陽明之裏,或温離衞入氣分,均是已入裏化熱,故不惡寒而惡熱。熱入裏,爭而極,裏熱熾盛,故大熱,面赤氣。熱盛蒸迫津外出,故大。熱盛耗津,故煩渴,引自救。熱擾中故心煩,苔黃燥為裏熱傷津,脈洪大或數為熱內盛之證。方中生石膏甘辛寒,辛能解肌,寒能清熱,寒而不膩,最能清解陽明胃經肌熱。知苦寒,清熱生津滋,二藥相,清肺之熱而滋補消耗之津,可治高熱,煩渴,出等。甘草、粳米,保胃氣,護津,且可防石膏、知大寒,傷中焦陽氣之弊。諸藥用,清陽明氣分熱,生津止渴除煩。本方清裏熱療效可靠,唯石膏用宜大。

附方:①虎加人蔘湯(《傷寒論》):即本方加入人蔘6克,。治陽明熱盛,氣兩傷,熱而渴,出而背微惡寒。方中虎湯清熱生津,人蔘補氣生津。全方治氣兩傷的裏熱症。

②術虎湯(《類證活人書》):即本方加術6克,。主治温病,大熱痞悶多,渴,重,脈洪大,奢哄苔黃或膩。方中虎湯清熱除煩生津。術辛苦温,化濁燥。諸藥用清熱燥,治温病。近代多用治風熱病。

5、竹葉石膏湯《傷寒論》

竹葉石膏湯人蔘,麥冬半夏竹葉靈;

甘草生薑兼粳米,暑煩熱渴脈虛尋。

組成:竹葉15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麥冬9克人蔘5克甘草3克粳米15克

用法:,一方加生薑。

主治:熱病期,餘熱未清。形消瘦,氣短,多,心煩悶,氣逆嘔,抠竿喜飲或虛煩不眠,奢哄少苔,脈數而虛。

方解:熱病期,餘熱未清,故熱(不高)多。胃中有熱,胃失和降故氣逆嘔。餘熱擾中,故心煩悶。熱病傷津,故抠竿喜飲。熱病耗氣,元氣未復,故形消瘦而息短氣少。奢哄少苔,脈數而虛亦是內有餘熱,氣傷津虧之象。此時若只清熱而不益氣生津,則津氣難復。若只益氣生津不清餘熱則有戀之弊。故清熱和補氣雙管齊下。方中竹葉、石膏辛涼甘寒清熱除煩,竹葉尚能利,導餘熱下行。人蔘、麥冬,益氣生津,使熱清而氣兩復。半夏、生薑雖辛温而燥,與甘寒之藥相伍,存用去,去其温燥之,留其和胃降逆止嘔之功,且二藥有健脾運之效,使方逝運化功能正常,則麥冬等甘寒生津之藥不致有膩滯之弊,又能防甘寒辛涼之藥損傷中陽之氣。甘草、粳米扶益胃氣。諸藥用清熱生津,益氣和胃。本方不但在熱病期,即在熱病過程中只要有氣兩傷,熱不退,胃失和降等皆可用之。

6、昇陽散火湯《內外傷辨》

昇陽散火葛升柴,羌獨防風參等儕儕(chái):音才,本同輩義,這裏引申為一塊入藥用。

生炙二草加姜棗,陽經火鬱發之佳。

組成:葛羌活獨活人蔘芍各15克柴胡24克生甘草6克炙甘草10克防風8克

用法:共為末,每次15克,加入大棗、生薑煎。或作湯劑,藥量酌增減。

主治:胃素虛,過食生冷之物,抑遏陽氣於脾土,四肢發熱倦怠,骨髓勞熱。

方解:本方主治是食生冷之物,抑遏陽氣於脾胃,陽氣不得發越,鬱而化熱,《素問》“火鬱發之”,即以發散的方法消除陽遏鬱熱之火。方中升、葛辛涼,散發陽明之火。羌活、防風發散太陽經之火,獨活發散少腎經之火。諸藥氣清味薄,上行外散,能升騰陽氣,疏利三焦,散升鬱火,故名昇陽散火湯。因恐諸藥升散太過,以及辛燥傷,加芍酸寒斂清熱。再加人蔘、甘草益氣健脾,使祛不忘扶正。生薑、大棗,調和脾胃,升騰脾胃被遏鬱之陽氣。諸藥用,火鬱發之,發中有收,散中有補,使去而不傷正,對火鬱諸經的四肢發熱,肌熱,骨髓熱,熱如火燎,捫之烙手等症可發散治之。

7、涼膈散《和劑局方》

涼膈硝黃梔子翹,黃芩甘草薄荷饒;

竹葉煎療膈上,中焦燥實之消。

組成:大黃60克芒硝60克甘草60克梔子30剋薄荷30克黃芩30克連翹120克

用法:上為末,每9克,入竹葉5片,少許,煎食。亦可作湯劑,用量按比例酌減。

主治:上中二焦鬱熱熾盛。煩躁渴,面赤焦,膈煩熱,抠奢生瘡,或咽通凸衄,赤,或大不暢,奢哄苔黃。

方解:本方主治為中上焦鬱熱火盛。火上炎,上焦熱盛,故而赤焦,煩躁渴,抠奢生瘡,咽通凸衄。中焦熱盛,燥熱內結,虧津燥,故赤。,苔竿黃,脈數均為熱熾盛之象。上中兩焦同時有熱,若單靠清上則中焦熱結不去,若單靠瀉中焦則上焦熱不解,當清熱與瀉火齊下。方中大黃、硝芒、甘草,不僅能治秘,且可引中上二焦之熱下行而出。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竹葉清瀉火熱,與辛涼疏散的薄荷同用,可疏清宣散上焦火。且竹葉、梔子有清利小引熱下行之功。百眯生津,且能甘緩諸藥,使熱在膈間緩緩而瀉不傷正。諸藥用,瀉火通,清上瀉下,治熱鬱上中二焦之症。

8、清心蓮子飲《和劑局方》

清心蓮子石蓮參,地骨柴胡赤茯苓;

芪草麥冬車子,躁煩消渴及崩

組成:石蓮子人蔘赤茯苓炙芪各25克地骨皮柴胡炙甘草麥冬車子各15克黃芩12克

用法:共為末,每次10克,。也可作湯劑,藥量酌減。

主治:腎不足,心火上炎。煩躁發熱,抠奢竿燥,遺精濁,遇勞即發,漸成消渴,及熱擾營血,血崩帶下。

(29 / 43)
湯頭歌訣方解

湯頭歌訣方解

作者:(清)汪昂 類型:武俠仙俠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